电影最重要的是讲述故事,而一切的画面镜头都必须为讲故事服务,否则这就必然不会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这句话来自于成秋屏导演早期电影拍摄专著,事实上一直以来,大凡电影圈的人都将成秋屏导演写下的这些言语奉为圭臬,但在《华夏之周旋传奇》这部电影里,偏偏自相矛盾地出现了镜头语言并没有为剧情服务的情况。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部电影的一些镜头语言。

首先,即使是缺少专业知识的普通影迷,在观看《华夏之周旋传奇》的过程中,提到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的话,一定会想到三个镜头。

第一个,是电影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分界点处,周旋参与游行的镜头。

第二个,是南京大屠杀之后以周旋的视角看见的惨象。

第三个,是最后周旋站在漫无边际只能看见整整齐齐的墓碑如军队队列一样排列的镜头。

这三个镜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而令人讶异的是,实际上这三个镜头中,身为电影主角的周旋都是个纯粹可有可无的存在,镜头语言中瞄准的是那些背景,而非周旋本身。而如果以电影名《华夏之周旋传奇》来判断整部影片的话,这部影片应当是对准周旋的生活,以她的人生作为主线进行剧情。按照成秋屏导演的理论来说,镜头就应该是以描绘周旋这个人的生活作为目的。

第一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好歹还是有周旋的存在,虽然她基本上给人的感觉比较背景化,但好歹也是描绘了她的。最过分的镜头就是第二个镜头,由于没有任何任何心理准备,大部分观众直接面对了南京大屠杀之后的惨烈景象,而至于周旋的存在,根本就是被人彻底遗忘在脑后了。整部影片说是“周旋传奇”,其实整部电影都是在淡化周旋的存在感,她的存在并不是主角,而仅仅是一条线索,借由这条线索,观众们才能一步一步了解民国,了解华夏。实际上,这部影片如果改名为《华夏之民国传奇》要比现在这个名字准确许多。

但是,难道成秋屏导演就真的推翻了她自己的理论,将镜头对准了各种本该是属于大背景的东西,却没有专心讲述故事吗?假如一个专业人士有了这样的认知,只能证明他的分析和技术都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真正领会《华夏之周旋传奇》这部电影的精髓和其中精妙的手法。

让我们再重复一遍成秋屏导演的那句话:电影最重要的是讲述故事,而一切的画面镜头都必须为讲故事服务。

记住这句话,然后让我们来看《华夏之周旋传奇》这部电影。首先,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抛开电影名对我们的干扰,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一个细节,这部电影的表面主角是周旋,说的是她的所见所思所想,但如果从整部电影描绘的主次和深度来说,《华夏之周旋传奇》的主角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是华夏这个国家。整部电影的故事并不是周旋的人生,而是一个民族的抗争和复兴。

找准主角之后,之前镜头描绘的一种偏移就找到了解释。我们会认为成秋屏导演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自我矛盾的情况,是基于我们将故事定位在周旋身上,将她作为主角看待的缘故。但是当我们发现这部电影的主角实际上就是华夏本身的时候,很多镜头语言的独到之处就能够被我们所发现。

我们再回来看那三个给人印象极为深刻,在未来也必定会在影史上留名的经典镜头。

第一个镜头,以周旋为主角的角度来描述,这就是她加入游行的镜头,但是如果将主角放在华夏上面的话,那么这个镜头的实际内容就是“觉醒”。这个镜头,讲述的是一个国家在经历了迷茫之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道路,组成国家的人开始逐渐领会到国家的需要,开始有了转变。从宏观上来说,这就好像是一个人的身体中,大脑发出了命令。当然,非常巧妙的是,成秋屏导演采用了一种以小见大结合以小衬大的拍摄手法来表现她想要表现的故事。

以小见大很简单,谁都知道这一次游行不会是个例,而是全国到处都在发生这样的“觉醒”。如果让一般的导演来拍摄,他们多半会选择拍摄周旋走入游行队伍,被感染到举起拳头喊出口号,然后或许是直接拍摄其他地区的游行情况,或许是周旋去参加其他的运动。这是大众思路,没问题,但是其表现力远远不如成秋屏导演采用的这个画面。通过拍摄人们不断汇集进入游行人群中的画面,很容易就让人想到,还会有无数人从外围不断汇集起来,最终这个队伍会越来越大。而整个国家,觉醒者越来越多,而未来所有人都会觉醒。这就是以小见大。

而所谓的以小衬大,属于生造词汇。要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在这个镜头的一开始,是放在周旋这个线索身上的,她就是这个所谓的“小”,在经过电影前半部分有意无意的描绘之后,所有人都知道她是与众不同的,是杰出的。但是当她进入游行队伍之后,镜头立刻转换,直接选用高空拍摄,这个时候,周旋在人群中就被模糊了,可以说是泯然众人。这里的镜头语言有很深刻的含义——这是属于无数人的大势,在这样的大势之下,个人无论有多么辉煌,永远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镜头,南京大屠杀之后周旋所见的场景。这个镜头成秋屏导演可以说是明目张胆地直接将周旋这个线索要丢在一边了。如果不是镜头一开始的摇晃和抹泪的动作,很多观众都难以意识到自己现在就站在周旋的视角吧?不过,也正是在见到惨状之后的魔方人的动作的镜头拍摄,才让观众们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真正体会到周旋的心情,或者说,是体会到身为华夏这个国家的一份子的国民的心情。进入这种状态之后,即使观众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电影主角是谁,却在欣赏角度方面站到了导演所希望的立场上。这样一来,就好像是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听众分外认真,说是没有意义,本质上却还是在为故事服务。

晃动的镜头过后之前,是惨象,我称呼这个镜头为“涅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根据调查,这个镜头之下百分之九十七的观众一没有产生悲凉的感觉,二没有产生恶心的感觉,绝大部分的观众的感受是“压抑的愤怒”。大家都站在了华夏人的立场上,希望能够雪耻。而这样的心态就是电影中华夏这个主角的状态,脱离了软弱和迷茫,要奋起,要涅槃。

如果把华夏看做一个人,电影到这里讲述了他从低潮的茫然到立志,紧接着自然是奋斗和成功了。第三个镜头,实际上是一组镜头中的最后一个。

成秋屏导演拍摄的这个结局,最令人有感触的是两点,结尾开头那里,周旋叫出的“中国”这两个字。说来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谁要是提起这两个字,我就有一种不自觉地鼻头发酸五味陈杂不知如何宣泄自己内心感情的状态。这两个字伺机上就是一种对于主角华夏的经历的高度概括,从受欺辱到奋斗成功,即使只是读出两个字,却有了采用剪辑回顾画面的效果。这是一个采用台词塑造独特的镜头语言的手法。而紧接着,伴随周旋的歌声,真正的闪回开始,这是对之前那两字的阐释。是最后功成名就的盖棺定论。直到最后,不再是回顾,而是周旋站在无数墓碑前的那个镜头。

这个镜头同样采用了以小衬大的手法,以周旋个人来对比牺牲者,无数墓碑的存在自然让人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由此自觉卑微。而这个镜头,站在主角是华夏的角度来说,我只能说一句话——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含着泪微笑,回顾自己曾经经历的苦痛。

综上所述,表面上成秋屏导演这部影片的镜头几次都违背了为故事服务的基准,但实际上,这部影片才是真正将这个守则遵循到了极致的典型。

这一篇极为专业的影评来自于上华公司的展青衣,在刊出之后,就被诸多报社转刊。而后更进一步被人们认为是分析成秋屏这部电影的标准,有趣的是,这篇文章却遭到了不少影迷的投诉。其原因说来也好笑:

“谁叫他提周旋念‘中国’两个字的那个情节的?我缓了好几天才好不容易舒服多了,结果看见这两个字又没忍住哭了一晚上,第二天想方设法再看了一遍电影,又让我失魂落魄了一周多……”

嗯,影迷是顾客,顾客是上帝,谁都惹不起。成秋屏可以充耳不闻对于自己“美梦粉碎机”的绰号自豪不已,至于展青衣之类的……中枪就中吧。RS